惊蛰,又名“启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道:“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
所谓“春雷惊百虫”,就是惊蛰时节,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越冬的蛰虫。
时至惊蛰,阳气上升、气温回暖、春雷乍动、雨水增多,万物生机盎然。
惊蛰,不但叫醒沉睡的小动物们,也唤醒诗人们的灵感与才情。
这大概就是惊蛰的魅力吧。无数文人墨客,也在这变化之中,期待着生命里的一场浪漫之旅。
春雷乍动,触发万物生机;岁月飘香,期待春暖花开。
【1】
《惊蛰》
唐 刘长卿
陌上杨柳方竞春,塘中鲫鲥早成荫。
忽闻天公霹雳声,禽兽虫豸倒乾坤。
这首诗生动描绘了惊蛰时节天雷惊醒冬眠的动物、生机勃发的景象。
惊蛰天气渐暖,微风吹拂,陌上杨柳刚刚显绿,枝叶稀少,还不能成荫。
万物萌动,水中的水草,青蛙,鱼类也开始活动,一反冬季的死寂冷清。
池塘中的卿鱼和鲥鱼已经活泼地嬉戏,成群结队的在水里游来游去,但池塘中的鲫鱼游动起来,仿佛形成了一片杨柳的倒影。
忽然听到春天的第一声雷响,惊起蛰伏的世间万物,竞春生长!
惊蛰后万物复苏,冬眠的虫子也苏醒了,爬出洞穴,四处觅食。
【2】
《咏廿四气诗·惊蛰二月节》
唐 元稹
阳气初惊蛰,韶光大地周。
桃花开蜀锦,鹰老化春鸠。
时候争催迫,萌芽互矩修。
人间务生事,耕种满田畴。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惊蛰时分的绝美画卷:
惊蛰之时,阳气逐渐上升,韶光显现,整个大地上都弥漫着春天的美景。
看那桃花,如蜀锦般美艳,多姿多彩,绚丽绽放。那翱翔在天空的老鹰悄然远去,近处的树枝上有斑鸠鸟在唱歌。
草木已开始萌芽,甚至树芽儿也似乎按着一定的规则争相生长,处处充满了生机活力。
春日美好的时光,争相催促着万事万物,催促人们抓紧这大好时光进行春耕春播,不要误了农时。走进田间地头耕种,处处可见他们忙碌的身影。
桃花,鹰化为鸠,都属于惊蛰的三候现象。
惊蛰三候:一候桃始华。这月起,桃花开始陆续绽放。
二候仓庚鸣。黄鹂感受到阳春之气,出来活动。
三候鹰化为鸠。老鹰躲起繁殖,古人以为老鹰变成鸽子频繁出现。
【3】
《秦楼月·浮云集》
宋 范成大
浮云集。轻雷隐隐初惊蛰。
初惊蛰。鹁鸠鸣怒,绿杨风急。
玉炉烟重香罗浥。拂墙浓杏燕支湿。
燕支湿。花梢缺处,画楼人立。
惊蛰来临,隐隐约约的听到雷声,鹁鸪在不停地鸣叫,道路旁翠绿的杨柳在春风的吹拂下,随风飘扬,显得生机勃勃。
春雨过后,玉炉中袅袅升起的香烟因为空气湿润而显得有些沉重,身上的丝绸衣服也显得湿润。
墙角的杏花繁盛,花瓣落了一地,处处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春日景色。
词末点出“花梢缺处,画楼人立”,顿使景中有人,意境全活。全词抒情含蓄,幽雅和婉。
鹁鸠:亦称鹁鸪,天将雨,其鸣甚急。
浥:湿润。
燕支:一种可作胭脂的花。
自然界中的生物都在感知到春天的气息,动物们被春雷惊醒,鸟儿在风中鸣叫,杨柳在风中摇曳,一切都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4】
《观田家》
唐 韦应物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
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
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
仓禀无宿储,徭役犹未已。
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
译文:一场微细春雨过后,万物充满生机,一声隆隆的春雷预示着惊蛰节令来临。
种田人家一年到头没有空闲,人们从惊蛰便开始忙碌起来。
年轻力壮的都去田野耕地,日暮而归,还要牵上牛犊到西边山涧去饮水。
饥渴辛劳的农夫们从不叫苦,春雨贵如油,春雨降下使他们内心充满了欣喜。
人们的粮仓中早就没有了余粮,但官府的征收却还无尽无休。
看到农民这样,我这不耕者深感惭愧,我所得的俸禄可都出自这些种田百姓。
惊蛰的到来,标志着农耕活动进入了繁忙阶段。
当春风拂过大地,万物复苏,我们也随之振奋,因为春天是一年的开始,也是实现梦想的起点。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让我们怀揣着梦想,迎接新一年的挑战。
【5】
《闻雷》
唐 白居易
瘴地风霜早,温天气候催。
穷冬不见雪,正月已闻雷。
震蛰虫蛇出,惊枯草木开。
空余客方寸,依旧似寒灰。
在瘴气弥漫的地方,风霜总是来得特别早,天气渐渐温热,气候争相催发。
整整一个冬天,不曾下过一场雪;正月才至,却早早地听到了春雷的声音。
春雷响起,惊醒了沉睡蛰伏的虫蛇鼠蚁,枯木枯草也都被它的力量所惊醒而重新生长,嫩芽萌动欲开。
在这万物生长,到处生机勃勃的季节里,唯独我方寸之心,充满了寒冷和死寂,如同那依旧寒冷的灰烬。
惊蛰节气的标志性特征是春雷乍动、万物生机盎然。
万事万物都拼命生长,正如老子《道德经》所说:万物并作。
惊蛰初至,春的气息已经弥漫在每一个角落。愿春雷,惊醒你的美好;愿春雨,蛰伏你的烦恼。
愿君在春天美好的日子里,不负春风,不负细雨,所愿皆如意,所得皆欢喜。
点个在看,一起听春雷,一起赏春花,一起踏春山,一起观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