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山玩水感悟人生诗句(苏轼游山玩水,写了首哲理诗)

时间:2024-07-22 09:19:11

诗传情,亦可言志,还可说理。诗中不仅有缠绵悱恻的爱情,有激励人心的励志,也有警醒世人的哲理。古人喜欢游山玩水,在遍赏祖国大好河山的同时,也会有人生的豁然开朗,于是就会写下许多流传千古的名篇。

杜甫登泰山,写《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王之涣登鹳雀楼,遂有“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安石登飞来峰,也曾写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诗留下了,对人生的感悟也留给了后人。读诗,就是在与古人对话。心境不同,同样的事物也会有不同的看法,角度不同,看问题的方式也就不一样了。情怀不同,表达的道理自然也不同。

苏轼是古代最具有影响力的一位诗人,他处处不顺,可是他从未丧失过对生活的信心;无论生活多么糟糕,苏轼从来没有抱怨过,也没有放弃过。苏轼凭借自己的努力,成为了北宋最了不起的文学家。苏轼的词首首经典,而他的诗也充满哲理,比如这首《题西林壁》就被编入了小学教材,成为了人人会背的经典之作。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背诵并默写全文的小诗,曾经难倒了无数少年儿童,从前不想学,如今却牢牢地印在了脑子里。这首诗描写的就是苏轼游览庐山后,看着山中之景,想到的人生哲理。

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苏轼从黄州被调到汝州,路过九江时,与友人游览了庐山。庐山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喜爱的风景名山,关于庐山最著名的一首诗当属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不过李白单纯写的是景色“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种夸张的描写是李白特有的浪漫情怀。而苏轼写庐山,除了景色,更多了哲理,细细品来,颇有深意。

西林,是庐山上的西林寺。庐山景色秀美,苏轼一连玩了数天,这里的山水已经看遍了,不过似乎还未看尽,于是苏轼写了:“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句写景之句可谓十分巧妙,看似写景,实则写的是理。

苏轼经过了横、侧、远、近、高、低不同角度对庐山的观看,才发现了庐山真正的奥秘,当处于不同的角度的时候,看到的庐山是不一样的,因此很难看清庐山的全貌,于是,苏轼得出了一个看似普通实则又深刻的伟大哲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啊!

所谓“当事者迷,旁观者清”看山观景也是同理,身在山中,又怎么能看清山的全貌呢?人总是受主观意识的影响,看问题存在偏差,很难对事物进行全面的认识,只有跳出事物本身来认识事物,才能有一个全面、正确的认知。就像生活中,我们替别人分析问题时,总是头脑清晰分析得十分清楚,但是到了自己的问题需要解决时,却往往焦头烂额,毫无头绪了。

所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只有摆脱主观成见,才能摆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主观偏见,才能不被主观意识影响,才能站在更高的角度去认识事物的真相。想要“不在此山中”需要的是足够的知识和清晰的头脑,还有置身事外的豁达,只有站在旁观者的位置,才不会被扰乱视线,才能真正认识到“庐山真面目”。《题西林壁》中的道理你知道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