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首著名的躺平诗,松弛感极强,治愈你的焦虑症

时间:2024-11-12 08:04:23


01

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

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唐·李白《山中与幽人对酌》


诗仙李白一生豪放不羁,不受束缚,不受拘束。他邀请友人离去,并非出于冷淡,而是因为他已沉浸在酒意之中,想要追寻那份独属于醉后的宁静与自由。 然而诗人并没有因为今晚的醉意与分别而感到失落或沮丧,相反,他对未来充满了热情与期待。他希望在明天,能够再次与友人相聚,与友人一同弹奏琴曲,分享音乐带来的愉悦,共同享受生活的美好。

在诗人看来,无论生活如何变幻,只要有美酒、有友情、有音乐,就能够找到生活的乐趣和意义。其实,诗人想要的并不是躺平,而是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

02

二月已破三月来,渐老逢春能几回。

莫思身外无穷事,且尽生前有限杯。

——唐·杜甫《绝句漫兴九首其四》


客居成都草堂,春日迟迟,无所事事,惆怅难奈。看到望江亭春色,也觉其无赖,看到花开春风,也深感其造次,闻莺啼嫩柳,也嫌其过于丁宁,加倍写衬托出诗人的烦恼忧愁。

良辰美景奈何天,风景也是随着人物的心情温恩变化的。这首诗写留春不住,只得托付中美酒,及时行乐。其实这种躺平,是无可奈何的自宽。

03

酌酒与君君自宽,人情翻覆似波澜。

白首相知犹按剑,朱门先达笑弹冠。

草色全经细雨湿,花枝欲动春风寒。

世事浮云何足问,不如高卧且加餐。

——唐·王维《酌酒与斐迪》

王维的一生,沉浮宦海,少年意气风发,但屡受挫折,中年之后,始终徘徊在仕与隐的矛盾中。安史之乱后,因为授过伪职,形成更大的心理创伤。为了治愈自己人生之忧,他接受佛门思想,后半生一直处于亦显亦隐、半儒半释的状态。

该诗以愤慨之语对朋友裴迪进行劝解,似道尽世间不平之意,表现了王维欲用世而未能的愤激之情。"世事浮云何足问,不如高卧且加餐"两句,看似看透万物,无所牵挂,实际上包含了深深的无奈。

04

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

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

——唐·罗隐《自遣》

罗隐由于生活在政治极端腐败的晚唐社会,又加上他仕途坎坷,十举进士而不第,便化进取为愤怒,视功名如烟云,常常以激愤的心情、锐利的笔锋揭露现实的丑恶,批判政治的腐败,抒发胸中的愤懑。

当社会已经烂到拒绝给贤能之士建功立业的机会之时,那么人要么选择同流合污,随波逐流,最后一起走向毁灭,要么选择隐居山林,诗酒自娱,坚守心中的那么高洁。

05

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

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南宋·程颢《秋日偶成》

作者说自己心境清闲,事事从容,睡醒之时,红日高照。静观万物,都可以得到自然的乐趣,人们对一年四季中美妙风光的兴致都是一样的。世间万事万物,虽然纷纭变幻,千奇百态,但只要静静地观察,就能穷极物理、格物致知。只要能够富贵而不骄奢淫逸,贫贱而能保持快乐,这样的男子汉就是英雄豪杰了。

其实,理学家程颢即 “闲”实未闲,他的脑子一直来停止运转,他在不慌不忙、睡觉睡到自然醒的闲适状态中,仍然在思考人生的意义。

06

万事云烟忽过,一身蒲柳先衰。而今何事最相宜,宜醉宜游宜睡。

早趁催科了纳,更量出入收支。乃翁依旧管些儿,管竹管山管水。

——南宋·辛弃疾《西江月·示儿曹以家事付之》

稼轩居士看似想表达自己年迈后悠闲自得、不问世事的闲适,然而却让我们不由自主地感受到一个战士骨子里正激荡着未能为国家统一大业出力的压抑不平之气。对于一下子从火热的事业中退下来的这位老人来说,宜醉、宜游、宜睡的生活态度和管竹、管山、管水的生活情趣固然是可取的,然而,他那一颗激荡的心,却不能如此安顿。所以这种悠闲所掩饰的那一番几乎使他隐了一辈子的痛苦,更令人感动。

老兵不死,只会渐渐调零。这是一个战士休闲时的心态,是以休闲而唱出不甘休闲的变调。身闲而志不闲,这才是处于静态的战士的本色。这首词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回忆与现实的对比,欢乐与悲愤的对比,盛宴与闲居的对比,吹笛与渔唱的对比。